满月宝宝没力气,竟是这病惹的祸——记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患儿的诊断与治疗
满月宝宝没力气,竟是这病惹的祸——记一例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患儿的诊断与治疗
【基本信息】女,8月龄
【疾病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
【治疗方案】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5个月
(资料图片)
【治疗效果】患儿费城儿童医院婴儿神经肌病测试(CHOP-INTEND)评分从15分提高至32分,可完成竖头、转头、抬前臂、自主翻身、抬腿、扶坐等动作
引言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退行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主要引起肌无力和肌萎缩,并且会引起脊柱侧弯、反复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1,2。SMA-1型属于早发性SMA,在出生6个月之内发病,患儿的中位死亡年龄为8个月3。 由于SMN1基因的突变,SMA患儿生命早期的SMN蛋白量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因此能够靶向SMN蛋白生成的疾病修正治疗是SMA诊治的重中之重4,5。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是首个治疗SMA的口服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满月起病患儿的病例,带大家了解它的治疗效果。
基本信息
患儿,女,8月龄。
发病经过:1月龄时,父母发现其肢体力量变弱,主动运动减少,就诊当地医院,未明确诊断。2月龄时,患儿肢体力量仍较弱,较前无明显好转,主动运动减少,无法抬头,可对视,逗笑,因此前往我院就诊。既往史和家族史无殊。
体格检查
营养状况良好,主动运动减少,不能抬头,不会翻身,双上肢肌力III级,双下肢肌力II级,肌张力减弱,双膝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阴性,无肌萎缩、无脊柱侧弯。运动功能量表评估:CHOP-INTEND评分15分。
治疗前患儿的整体情况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8.1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27.8%、淋巴细胞百分比 58.3%、血红蛋白 119g/L、血小板计数 538×109/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4.4U/L、肌酸激酶 189U/L、肌酸激酶同功酶 35.1ng/ml。
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
遗传代谢筛查:未见异常。
脊柱X线:未见异常。
脑MRI:未见异常。
基因检查
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
临床诊断
患儿存在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这一致病性突变,结合其发病年龄和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诊断为脊髓性肌萎缩症-1型。
治疗方案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开具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1.9ml/次/天,并予多学科管理。
治疗后复查
治疗2.5个月:
体格检查
营养状况良好,身高体重与同龄儿相仿,运动功能好转:能竖头,转头,抬前臂,左右半翻身、立腿。运动功能量表评估:CHOP-INTEND评分25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8.3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26.6%、淋巴细胞百分比 57.4%、血红蛋白 121g/L、血小板计数 436×109/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8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7.2U/L、肌酸激酶 167U/L、肌酸激酶同功酶 33.2ng/ml。
脊柱X线:未见异常。
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2.5个月后,患儿可完成立腿、竖头、转头、抬前臂、翻身等动作。
治疗5个月:
体格检查
营养状况良好,身高体重与同龄儿相仿,运动功能好转:能竖头,转头,抬前臂,自主翻身、抬腿、扶坐。运动功能量表评估:CHOP-INTEND评分32分。
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5个月,患儿力量持续改善,能竖头,转头,抬前臂,自主翻身、抬腿、扶坐。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8.1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26.8%、淋巴细胞百分比 57.1%、血红蛋白 126g/L、血小板计数 516×109/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31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5.2U/L、肌酸激酶 186U/L、肌酸激酶同功酶 23ng/ml。
脊柱X线:未见异常。
专家述评
这例患儿满月时起病,存在肌无力、运动活动减少等症状,最大运动能力不能达到独坐,加之基因测序发现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纯合缺失,因此可以明确诊断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型。CHOP-INTEND是适用于婴儿和无法独坐的SMA患儿的运动功能测试,对低功能婴儿的运动功能量化评估更加敏感,修正治疗后CHOP-INTEND评分提高≥4分为有意义的运动功能应答6。这例患儿在使用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治疗后,运动功能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可完成竖头,转头,抬前臂,自主翻身、抬腿、扶坐,CHOP-INTEND评分从15分提高至32分,改善明显。并且,患儿也没有出现肺炎、脊柱侧弯等不良并发症。希望后续的维持治疗能够使患儿进一步获益。
专家介绍
胡君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留美学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
中国抗癫痫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抗癫痫协会理事
福建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神经及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
福建省围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发表论著36篇(其中SCI 11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荣获福建省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擅长儿童神经、肌病、发育行为、遗传代谢病、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治。
参考文献:
1.D"Amico A, Mercuri E, Tiziano FD, Bertini 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Orphanet J Rare Dis. 2011;6:71. Published 2011 Nov 2.
2.Farrar MA, Park SB, Vucic S, et al. Emerging therapies and challenges in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n Neurol. 2017;81(3):355-368.
3.Kolb SJ, Coffey CS, Yankey JW,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infantile-onset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n Neurol. 2017;82(6):883-891.
4.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 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9):1460-1467.
5.Bowerman M, Becker CG, Yáñez-Muñoz RJ, et a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N and beyond. Dis Model Mech. 2017;10(8):943-954.
6.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工作组.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23, 18(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