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音律有哪些 以李商隐一诗说明古代律诗中格律有哪些 世界快报
6. 请高人系统解释古代诗词的音律
平仄 声律专名。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谓之平仄。 “一三五不论” 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
(相关资料图)
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略称。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上拘,第二、四、六字必须按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
由此类推,五言诗句则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简洁明快,但不全面、不准确,对有些句型便不适用。
对与粘 诗律术语。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
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1.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2.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韵)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韵)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1.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3.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4.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七绝和七律依此类推. 当然,如果写现代诗就无须这样了。
古诗的音律是什么意思?
音律中国诗歌一直是有韵的。虽然中国人直到南北朝时期,才从梵语的输入中发现了声母、韵母的区别,但先人仍然凭借直觉,在 《诗经》 、《楚辞》这样诗歌的源头,便唱出了声律和协的押韵诗篇。明清小学,能整理出先秦以来汉民族语言发音的整个变迁情况,有韵诗歌居功至伟。关于音律的诗句
4. 描写声音的诗句
1 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2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
3 古筝诗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鸣筝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弹筝北窗下,
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
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
多景楼上弹神曲,
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
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
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
秦筝吐绝调,
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和断,
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
宁知颜如玉。
沈约《咏筝》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李白《春日行》
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
张九龄《听筝》
明月照人古,开帘弹玉筝。
常建《高楼夜弹筝》
宝筝钿剥阴尘覆,锦帐看消画烛幽。
廖融《退宫妓》
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后筝歌》
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
李商隐《送千牛将军赴阙五十韵》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李白《古风》之五十四
万松亭下清风满,秦声一曲此时闻。
刘禹锡《伤秦妹行》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
白居易有近20首诗提到筝,在《筝》一诗中,描写了一女筝手的精妙表演:“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张牯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了三国的故事“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把周喻精通音律的技艺呈现在人们眼前。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
山高猿��急,天静鸿雁鸣。
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杜甫 后出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的〈琵琶行〉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的〈琵琶行〉
2. 形容音律的诗词
特地整理了一下,缺少的大家可以继续补充:
【积极的】欢快 愉快 喜悦 温柔 浪漫 美妙 高雅 舒畅 悠扬 灵动 可爱 甜美 动听 年轻 有活力 洒脱 飘逸 超脱 自在 振奋 劲爆 动感 沉稳 热情 幽默 振奋 鼓舞 亢奋 兴奋 清新
【中性的】平静 深沉 深邃 宏大 辽阔 雄伟 震撼 荡气回肠 * 激昂 悲壮 悲凉 凄凉 沧桑 迷幻 朦胧
【消极的】难过 悲伤 忧伤 怀念 思念 寂寞 忧郁 孤独 哀伤 哀怨 悔恨 愤怒 恐怖 紧张
带音的诗句大全
1. 关于带音的诗句关于带音的诗句 1.关于声音的诗句有声音描写的: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赋得寒蛩【唐】耿��--尔谁造,鸣何早,����连声遍阶草。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入孤城。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有声音描写的:早蝉【唐】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琵琶行并序【唐】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鸡鸣曲【唐】陈陶--鸡声春晓上林中,一声惊落虾蟆宫。二声唤破枕边梦,三声行人烟海红。鸡【唐】崔道融--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赋得寒蛩【唐】耿��--尔谁造,鸣何早,����连声遍阶草。吹笛【唐】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闻笛【唐】戎昱--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夜琴【唐】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听琴【唐】孟郊--飒飒微雨收,翻翻橡叶鸣。赋得郢路悲猿【唐】皇甫冉--啾啾深众木,����入孤城。巫峡听猿【唐】吴商浩--巴江猿啸苦,响入客舟中。孤枕破残梦,三声随晓风。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描写声音的诗句1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2 鲁迅有《赠人》(其二)诗:“秦女端容理玉筝,梁尘踊跃夜风轻,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3 古筝诗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萧纲《弹筝》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苏轼《甘露寺弹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弦依高和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沈约《咏筝》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李白《春日行》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张九龄《听筝》明月照人古,开帘弹玉筝。常建《高楼夜弹筝》宝筝钿剥阴尘覆,锦帐看消画烛幽。廖融《退宫妓》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李白《邯郸南亭观妓》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崖。李商隐《无题四首》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后筝歌》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李商隐《送千牛将军赴阙五十韵》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李白《古风》之五十四万松亭下清风满,秦声一曲此时闻。刘禹锡《伤秦妹行》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玉涯《秋夜白居易有近20首诗提到筝,在《筝》一诗中,描写了一女筝手的精妙表演:“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张牯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了三国的故事“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把周喻精通音律的技艺呈现在人们眼前。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山高猿��急,天静鸿雁鸣。曲度犹未终,东峰霞半生。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杜甫 后出塞)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的〈琵琶行〉3.有关鸿鹄的诗句带“鸿鹄”的诗句或词句1、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2、鸿鹄下翩翩------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平日几经过》3、弄晴丝、目送天涯鸿鹄------宋 韩元吉 《念奴娇・湖山泥影》4、千里吹飞鸿鹄------宋 赵长卿 《念奴娇・桂华蟾魄》5、鸿鹄飞来天际------宋 辛弃疾《念奴娇・少年握槊》6、燕雀岂知鸿鹄------宋 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7、鸿鹄本高骞------宋 韩�W 《水调歌头・一枕暑风外》8、鸿鹄万里游------唐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9、鸿鹄在高树------宋 姜夔《昔游诗 其九》10、天晴鸿鹄高------宋 张耒 《偶成》4.带音的成语有哪些带音的成语有余音绕梁、靡靡之音、音容宛在、音容笑貌、弦外之音。1、余音绕梁,读音是yú yīn rào liáng,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出自《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妫�三日不绝。”译文: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2、靡靡之音,读音mǐ mǐ zhī yīn,汉语成语,指颓废、柔弱的乐曲,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为靡靡之乐也。”译文:这是师延所作,是靡靡之音啊。3、音容宛在: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出自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校�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译文:派遣使者祭祀酒具,各种酸搅拌肠,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哪天而忘记。4、音容笑貌指故人谈笑时的容貌和神态。用以怀念故人的声音容貌和神情。出自《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译文:怎么能以人的言语和神态判断他是否谦恭勤俭呢?5、弦外之音是一个成语,读音是xián wài zhī yīn,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出自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译文:弦外之意,空响的声音,不知道从哪里而来。5.带音的成语有哪些一槌定音、一锤定音、靡靡之音、大音希声、余音绕梁、音容笑貌、弦外之音、杳无音讯、空谷足音、杳无音信、余音袅袅、水月观音、音容宛在、正始之音、五音六律、渺无音讯、郑卫之音、清音幽韵、余音缭绕、亡国之音、渺无音信、正声雅音、笙磬同音、八音迭奏、八音遏密、绕梁之音、鹿死不择音、异口同音、足音跫然、德音莫违6.带音的词语或成语有哪些靡靡之音天籁之音遏密八音空谷足音泮林革音弦外之音北鄙之音正声雅音弦外遗音��口哓音一口同音袅袅余音笙磬同音亡国之音一锤定音正始之音水月观音郑卫之音众啄同音绕梁之音弦外有音异口同音金口玉音跫然足音以李商隐一诗说明古代律诗中格律有哪些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诗歌规律来写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律;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表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于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于近体诗。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5. 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按音律的古代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为: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
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
(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
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
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详细可以看下《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二章 诗律 第三章 词律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1. 关于音律古诗大全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3. 绝句,律诗,音律的诗
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的音乐美主要取决于节奏。古代,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发现有规律的语音可以形成鲜明的节奏。中国汉代,有一种亦诗半亦文的文学体裁――赋,这种文学体裁很讲究文采和韵律。到魏晋时期,“赋”日益对偶化,全篇都用字数相等、意义相关、音调和谐的偶数句组成。自汉到唐,五、七言诗经过了长期发展,在题材走向、格律形式、艺术手段、风格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绝句、律诗的格律结构也最后形成。绝句、律诗,都是格律诗。格律诗是按照严格的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字数、行数、句式、音韵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就是所谓的绝句律诗格律。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区分明显。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对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