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部分慢性乙肝能临床治愈?联合治疗成临床治愈策略!乙肝诊断率仅22%,治疗率更低
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在谈及慢性乙肝治疗目标时明确指出,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那么,目前我国慢性乙肝临床治愈进展如何?第五届慢乙肝临床治愈峰会暨中国派高峰论坛传出信息,乙肝治愈是很难的,单一药物是很难实现,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慢性乙肝临床治愈所必须的,主要包括靶向乙肝病毒生命周期药物(各个靶点药物)以及靶向宿主免疫调节药物。专家们纷纷呼吁,应筛尽筛,应治尽治,减轻乙肝相关危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红教授在讲课中介绍了不同慢性乙肝人群的临床治愈现状:目前核苷经治优势患者临床治愈率可达30%-80%;非活动性乙肝表明抗原携带者临床治愈率可达50%-90%;慢性乙肝儿童、产妇临床治愈可达40%以上;初治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也能达到10%左右。
“我们还发现临床治愈后复发患者,再治疗的HBsAg清除率可达80%以上。”唐红教授说道,我们应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范围,同时对于免疫耐受期和不确定期人群以及合并脂肪肝人群的治疗策略深入探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目前尚未看到一个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新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在报告中指出,
乙肝治愈的实现策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在不杀死受感染肝细胞的情况下治愈乙肝,即清除cccDNA或永久沉默cccDNA转录;二是通过清除受感染肝细胞治愈乙肝,即是通过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让免疫细胞活化,然后安全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乙肝诊断率需提升至90%,治疗率提升至80%,而我国目前的乙肝诊断率只有22%,治疗率仅15%,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对此,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南月敏教授指出,要扩大筛查,尽早发现需要治疗的患者。《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建议应对一般人群做到应筛尽筛。同时,扩大治疗适应证,积极治疗有潜在疾病进展风险者。提高治疗率可降低肝癌和乙肝相关死亡
乙肝病毒感染使患者的肝癌以及肝外癌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已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癌发生,尽早获得临床治愈可以将肝癌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大大改善患者远期结局,获益最大,
“好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预存的HBV DNA、逆转克隆扩增降低患者肝癌发生风险,及早治疗、追求临床治愈,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为帮助更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乙肝领域全国首个大规模临床研究——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截止2023年5月12日,全国400余家医院、1000多位医生参与,入组患者29625例,临床治愈了5258例慢性乙肝患者,首次使用干扰素治愈5220例。“珠峰项目”治愈患者中近90%在48周内实现临床治愈,慢乙肝临床治愈率从3%-7%,显著提高至33.2%。
2020年,国内第一个降低慢性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国降低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研究(绿洲)工程项目(简称绿洲项目)正式启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在线上介绍了绿洲项目最新进展。
“绿洲项目是亚洲最大的前瞻性慢乙肝真实世界队列之一,目前已完成全部患者的入组;最早入组的一批患者已随访至96周;295家绿洲项目医院、基地医院40家、分中心医院255家,累计入组患者32071例,其中干扰素组22492例,NA组9579例。”张文宏教授表示,
项目阶段性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与既往研究及临床经验一致,干扰素方案治疗在优势人群中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非优势人群或许可通过延长干扰素治疗获益;干扰素治疗方案在较短观察期内,已显著降低肝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