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济源司法行政系列报道:张正常:用心“话”解千千结-世界播资讯
编者按 近年,市司法局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正确领导和监督支持下,按照“建一流班子,带过硬队伍,树良好形象,创辉煌业绩”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坚持以作为谋地位,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树形象,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教育、法律援助和“148”法律服务专线建设等工作,已跃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来自济源司法行政战线的报道。
(相关资料图)
12月22日上午,记者在坡头镇调解委员会采访时,刚签完调解协议书的小伟(化名)走出调解室没多久,又急急忙忙地赶了回来,一遍一遍地说:“记者同志,老张可帮了俺的大忙,你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宣传出去。”
原来,在调解员张正常的多次调解下,小伟要了1年多的14万余元工程费终于进入了还款程序。
不厌其烦、从不敷衍,是张正常一贯的作风。从事调解工作6年来,张正常发挥不怕跑腿、不怕磨嘴的精神,用自己的热心、诚心、耐心,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了一场又一场纠纷。
从烧水壶的“工作频率”看张正常的工作强度
“想知道老张的工作强度怎么样,看看办公室烧水壶的工作频率就知道了。”采访当天,张正常同事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带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记者找到了张正常。
采访刚开始,就被一名群众打断了。“老张,我的医药费能不能要到手。”一进屋,这名群众就急切地说。张正常一边让他坐下,一边拎起水壶接水。
记者了解到,这名群众名叫小德(化名),是一名水电工。前段时间,小德在施工中不慎从高处跌落,腿部骨折,光医药费就花了好几万元。几个月来,小德与承包方、发包方在赔偿数额方面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小德前来申请调解。
由于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张正常对该案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及实际情况,向小德提出了一套赔偿方案,并向他讲述了这个方案的可行性。经过他的分析、疏导,原本不肯让步的小德意识到,若继续坚持原来的赔偿数额,调解协议很难达成。最终,小德接受了张正常的建议。
“每天接待的人多,水喝得自然也快。”送走了小德,张正常又接了一壶水。果然,他刚刚按下烧水壶的开关,就有群众走进了调解室。
这个上午,张正常先后接待了5名前来申请调解的群众。对于每名群众,张正常都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对待,用自己的专业、智慧,努力让群众满意。
记者数了一下,这个上午,张正常一共烧了4壶开水。
从车轱辘上的泥巴看张正常深入群众的程度
“老张,车轱辘上沾了这么多泥巴,你是去村里调解了吧。”12月22日下午,刚从调解现场回到镇里的张正常,遇到了曾经的调解对象小英(化名)。看到张正常沾满泥巴的车轱辘,小英笑着问。
“正想问你,最近跟儿子的关系怎么样?”张正常边走边说。
“多亏你的耐心调解,现在我和儿子的关系非常好。”小英激动地说。
聊天中,小英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原来,小英的儿子小东(化名)已经20多岁,花钱仍大手大脚,还不愿出去工作。为了改掉小东乱花钱的毛病,小英决定不再给小东零用钱。此举让小东以为父母是想抛弃自己,随即出现了一系列过激行为。
去年10月,小东来到坡头镇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小东激动的神情、过激的言语让张正常意识到,这个案子情况紧急,必须尽快调解,否则当事人很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甚至家人的事。
张正常一边倾听小东的讲述,一边安抚小东。好半天,小东的情绪才稳定下来。张正常告诉小东,他非常重视小东反映的情况,将尽最大努力与他的父母沟通,寻求解决方法。
小东离开调解室后,张正常找到小东的父母,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意识到,小东之所以走到今天,与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当务之急的解决办法,就是为小东找个工作,让他自食其力。
随后,张正常积极联系,让小东到自己朋友的餐馆打工。经过多次上门调解和电话沟通,小东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
记者了解到,除了上门调解外,张正常还经常上门回访,及时了解调解协议的执行情况,帮助当事人解决后续问题。
从一块“金字招牌”看张正常调解的知名度
鉴于张正常的调解工作已经深入人心,坡头镇调解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以张正常名字命名的调解室。这赋予了张正常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一些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张正常说,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他一直奔波在调解工作的最前沿。
如今,“有事找老张”已在坡头镇群众中传开了,“张正常调解室”俨然成了一块“金字招牌”。据统计,自坡头镇调解热线设立以来,张正常接听热线、接待上门咨询的群众有1000余人(次)。在担任镇专职调解员的这6年时间中,张正常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30余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司法的公平正义,换得了一方安宁。